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四十四章 蟻穴之患

關燈
進行了二次戰術轉向之後,留給米切爾的機會已經不多了。

同樣的,留個佩皮諾的機會也不是很多。

當時,美軍艦隊的問題是高速航行時的炮擊命中率過低,而德意艦隊的問題是遠距離作戰能力。可以說,不管是美軍艦隊的炮擊命中率能夠提高,還是德意艦隊的遠距離交戰能力能有所改善,都不會出現這一情況。

戰鬥打了一個多小時,美軍艦隊已經向西航行了大概二十海裏。

問題還不僅如此,每次戰術轉向,進入炮戰狀態之後,美軍艦隊的航速就必須降低到十六節,才能使炮擊命中率達到可以接受的程度。而趁此機會,一直向西航行的德意艦隊可以迅速縮短交戰距離。而美軍每次戰術轉向的時候,都要提高航速,加速需要時間,從而難以迅速擴大交戰距離。

也就是說,在進行了第二次戰術轉向之後,美軍很難繼續保持交戰距離。

米切爾很清楚,要想戰勝德意艦隊,就必須盡快擊沈,至少擊毀更多的敵戰列艦,削弱德意艦隊的作戰能力。這樣,在無法擴大交戰距離,與對手進入線列交戰狀態的時候,美軍艦隊才能依靠兵力優勢彌補素質上的劣勢。

以當時美軍的炮擊命中率計算,只有在擁有二打一的兵力優勢的時候,才有可能在自身不遭到重創的情況下幹掉德意艦隊。而要達到這個條件,就必須在完成第二次戰術轉向,德意艦隊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米以內之前幹掉二艘“俾斯麥”級戰列艦。

對米切爾來說,他沒有選擇的餘地。

戰鬥拖下去肯定沒有好處,從德意艦隊在遭到重創,迅速損失了二艘戰列艦之後,仍然在繼續向西前進,而沒有轉向撤出戰鬥的情況看,第四艦隊肯定正在趕過來。如果不能在第四艦隊到達之前幹掉德意艦隊,並且離開交戰海域,美軍艦隊將死無葬身之地。

當然,主動離開戰場也不是可行的辦法。

當時,米切爾並不清楚德意艦隊的燃油狀況(夜間情況下,根本看不清敵艦,也就不可能通過敵艦的幹舷高度來大致推斷敵艦的燃油狀況),在他看來,德意艦隊的“猛沖猛打”,就是在為第四艦隊爭取時間。如此一來,就算美軍艦隊主動撤退,德意艦隊也會緊咬不放,而“俾斯麥”級戰列艦與“維內托”級戰列艦的最高航速並不比“蒙大拿”級戰列艦慢多少,如果考慮到德意艦隊裏還有二艘速度超過了三十節,比“蒙大拿”級戰列艦跑得更快的戰列巡洋艦,那麽美軍艦隊根本沒有可能擺脫德意艦隊,也就不可能避開第四艦隊。

在此情況下,米切爾只有一個選擇,那就是盡快殲滅德意艦隊。

因此,在完成了第二次戰術轉向之後,米切爾就沒有打算進行第三次戰術機動,繼續保持交戰距離,而是提前向八艘戰列艦下達了在擊沈或者擊毀“俾斯麥”號與“提爾皮茨”號的交戰順序,同時命令八艘戰列艦首先擊中炮擊“俾斯麥”號,然後再集中火力對付“提爾皮茨”號,直到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米的時候,再去對付四艘“維內托”級戰列艦。

這就是經驗,艦隊指揮官在戰場上積累的經驗。

也許很多人都認為,艦隊指揮官根本不需要過分的幹預艦隊的作戰行動,戰術指揮屬於艦長的工作。可實際上並非如此,在很多時候,艦隊指揮官必須從整體上考慮戰局,從而做出詳細的戰術安排。往往,艦隊指揮官的細節把握與控制能力,對艦隊的戰鬥力,以及作戰行動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。

當然,正確的指揮能夠帶來勝利,而錯誤的指揮帶來的只有失敗。

毫無疑問,米切爾在細節把握與指揮方面確實非常厲害,絲毫不遜色於美軍的其他優秀將領,甚至不比帝國海軍的優秀將領差多少。

在他的指揮下,八艘剛剛服役的“蒙大拿”級戰列艦已經幹掉了二艘戰列艦。

現在,輪到“俾斯麥”號倒黴了。

從一點三十分開始,八艘“蒙大拿”級戰列艦的炮口全都對準了仍然在劈波斬浪,勇往直前的“俾斯麥”號。

其實,此時米切爾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,德意艦隊剩餘燃油肯定不多。

“俾斯麥”號在遭到重創之後,艦首已經嚴重變形,且在高速航行的時候,出現了埋首現象,這表明“俾斯麥”號的艦首艙室肯定進水了。而“俾斯麥”級戰列艦的設計最大航速只有二十九節,在艦首已經進水的情況下,其航行速度竟然超過了二十九節。顯然,其排水量低於標準排水量,而且低了很多。而“俾斯麥”號在之前的戰鬥中消耗的彈藥並不是很多,所以只有在燃油所剩無幾的情況下,其排水量才會大大低於標準排水量。

只是,當時是夜間,了望員只發現了“俾斯麥”號有埋首的現象。

另外,“俾斯麥”號是作為“近海戰列艦”設計的,雖然其適航性能比“沙恩霍斯特”級戰列巡洋艦好得多,但是其高速航行能力並不是很出色,在高速航行時出現埋首現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如果米切爾知道對手的燃油所剩無幾,恐怕會選擇主動撤退吧。

當然,這個假設並不成立。

打到第三輪齊射的時候,“俾斯麥”號就挨了第四枚穿甲彈。

炮彈落在了B炮塔的炮座上,並且輕而易舉的打穿了裝甲。萬幸的是,包裹在彈藥艙外面的裝甲盒擋住了穿甲彈,不然這枚穿甲彈就足以讓“俾斯麥”號徹底完蛋了。

一點三十七分,“俾斯麥”號再次中彈。

炮彈從戰列艦艦橋的頂部擦過,隨後又越過了煙囪,打斷了後桅桿,最終落在了C炮塔的頭頂上。可以說,這條彈道簡直太神奇了,在擊中了C炮塔頂部裝甲之後,最終在炮塔內部發生爆炸,徹底的摧毀了C炮塔。

不幸中的萬幸是,當時C炮塔還無法瞄準美軍戰艦,炮塔內沒有儲備炮彈與發射藥包,也就沒有造成更大的破壞。

僅僅一分鐘後,第六枚穿甲彈落在了“俾斯麥”號上。

彈著點與第四枚穿甲彈幾乎相同。這次,“俾斯麥”號就沒有這麽幸運了,保護彈藥艙的裝甲盒只屬於強化裝甲,其厚度根本不可能擋住十六英寸穿甲彈,也不足以讓穿甲彈直接貫穿。

結果是災難性的,在猛烈的爆炸之後,“俾斯麥”號迅速左轉,離開了原來的航道。

當時,“俾斯麥”號並沒有立即發生二次爆炸,大概是通往儲備發射藥包的艙室的防火門起了作用,而穿甲彈爆炸之後,很難直接引爆沒有安裝引信的炮彈。大概是十多分鐘之後,“俾斯麥”號的B炮塔彈藥艙才發生了猛烈的爆炸。

因為炮塔內的官兵全部陣亡,參加損管的官兵也全部陣亡,所以這次爆炸的原因當時根本沒有人知道。直到數十年後,一支德國的考察隊在大西洋的海底找到了“俾斯麥”號的殘骸,對其進行了徹底的考察之後,才初步確定了爆炸的原因。

竟然是損管隊員妄圖修覆B炮塔,而沒有向彈藥艙註水,導致彈藥艙內的易燃物品(用來密封的橡膠,存放炮彈的木制框架等等)起火燃燒,而高溫導致通往發射藥包儲藏室的防火門變形,最終導致發射藥包爆炸!

毫無疑問,這是操作失誤導致的。

如果及時向彈藥艙註水,就不會有這次爆炸了。另外,“俾斯麥”號的上一次維修是在意大利的造船廠進行的,而B炮塔炮塔內的防火門都換成了新的。雖然沒有資料證明這些防火門是從德國運過來的(重達十多噸,而德國到意大利又沒有鐵路,公路運輸非常困難),還是在意大利采購的,但是其質量肯定有問題,不然不可能在高溫下變形。畢竟,防火門的主要用途就是隔絕高溫火焰,如果在高溫下變形,還怎麽起到隔絕作用呢?

根據一些不太可靠的消息,“俾斯麥”號與“提爾皮茨”號在意大利進行維修的時候,大部分零備件都是從意大利的工廠采購的,而不是從德國運來的。雖然意大利提供了最好的服務,但是其產品質量確實存在嚴重的問題。

後來,很多德國海軍史學者就將“俾斯麥”號的沈沒原因歸結為意大利的劣質防火門。

當然,這種說法有點極端。以當時的情況來看,就算彈藥庫沒有發生爆炸,“俾斯麥”號也失去了作戰能力,最終仍然難逃劫難。

在“俾斯麥”號離開編隊,獨自轉向之後,“提爾皮茨”號成為了下一個挨打的對象。

當然,米切爾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了。當時,米切爾也沒有想過能夠擊沈“俾斯麥”號,只是想迫使“俾斯麥”號脫離戰鬥隊列,不再追擊美軍艦隊。

戰鬥並沒有在此停止,為了打退德意艦隊,八艘“蒙大拿”級戰列艦還得幹掉“提爾皮茨”號,再與四艘“維內托”級戰列艦進行線列決戰。

在面對八個強大的對手時,“提爾皮茨”號的結局不會比“俾斯麥”號好多少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